第617章 “刘氏海外”的成名之战!!!

像包氏、李氏、霍氏、郭氏这些家族比起Y资财团来说根本不够看。

就像是小虾米跟鱼儿去比较,正是因为这样,当年几乎没人会想道,有华资敢对'九龙仓'下手。

包宇刚一开始的策略就是,“悄悄的进村,打枪的不要”,一点点的去蚕食'九龙仓'的股份。

让包宇刚始料未及的是,竟有人与他英雄所见略同!

就在他暗中收购“九龙仓“股份的同时,竟然另有两股神秘势力也在悄然布局,这场暗流涌动的股权争夺战已然拉开序幕。

“竟有这等巧合?“包宇刚眉头紧锁,甚至怀疑自己的团队出现了内鬼。

经过一番缜密调查,他终于揭开了这两股势力的神秘面纱:一位是与他素有往来的华资巨擘李家成,另一位却令他倍感陌生。

这家名为“刘氏海外“的金融投资公司究竟是何方神圣?

包宇刚望着调查报告,陷入了深深的思索。

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金融新贵,为何会突然出现在这场商业博弈之中?

与包宇刚的想法一样,李家成顶上“九龙仓”也是自己的深谋远虑所致。

当年,李家成一直以置地为竞争对手,九龙仓引起他的注意,是九龙仓的“挪窝”。

与港岛中区隔海相望的尖沙咀,日益成为香江的旅游商业区。

火车总站东迁后,九龙仓把货运业务迁到葵涌和半岛西,腾出来的地皮用于发展商业大厦。

李家成赞叹九龙仓的创始人以极廉的价格获得这块风水宝地,如今水涨船高,身价百倍。

九龙仓先后建有海港城、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建筑,但在经营方式上,不足称道。

他们固守用自有资产兴建楼宇,只租不售,造成资金回流滞缓,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。

为解危机,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,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,信誉下降,股票贬值。

1977年12月中旬,敏感的财经评论家对九龙仓进行分析,以《九龙仓业务开始蜕变》为题,指出九龙仓集团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,未来10年可以出现年增长20%的良好势头。

该评论家还预测时价13.5元的九仓股,将是1978年的热门股。

这位评论家与李家成在九龙仓问题上英雄所见略同,不过一个在明处,大发议论;

一个在暗处,不显山,不露水,埋头实干,不事声张—李家诚已在收购九龙仓股票。

与此同时,刚刚在香江成立不到半年的“刘氏海外投资”在刘述栋的指挥下也开始秘密进场。

几年后,李家成与刘述栋以及包宇刚这些大佬聚会。

他说起了当年要不是成全他们二位,九龙仓说什么他也要分一杯羹。

李家成说,当年他曾多次设想,若由他来主持九龙仓旧址地产开发,绝不至于陷于如此困境。

自从长江上市,李家成诚在兴建楼宇“售”与“租”的问题上,奉行谨慎而灵活的原则。

若手头资金较宽裕,或楼市不景楼价偏低,最好留做出租物业;若急需资金回流,加快建房速度,楼市景气楼价炒高,则以售楼为宜。

李家成真正发迹,是靠地产股市。

他当初看好九仓股票,是因为该集团不善经营造成股价偏低。

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家成,算过一笔细账: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,九仓股市价在13~14港元之间。

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,就是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。

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,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,每平方英尺以6000~7000港元计算,九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。

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,价值更是不菲,即使以高于时价的5倍价钱买下九仓股也是合算的。

基于这种考虑,李家成才不动声色,买下约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仓股。

这时的包宇刚还没正式进场,不过“刘氏海外投资”却拥有庞大的资金。

不过为了不打草惊蛇,“刘氏海外投资”也只是一点点的进行抢购散户手中的股票。

等李家成发现有人跟他一样抱有同样目的时,“刘氏海外”已经收购了大约2700万股“九龙仓”的股票,比李家成手里的还多。

这个数目,无论对李家成,还是对怡和,都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界限。

李家成这人从不打无准备的仗,一面秘密调查这家突然出现的“刘氏海外投资”。

另一方面,还通过智囊了解到,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仓,与姐妹公司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。

怡和控置地,置地控九仓,置地拥有九龙仓14.5%的股权。

现在李嘉诚吸纳的九仓股,约占九仓总股数的17%。

李家成尚且不知道这家“刘氏海外”具体掌握了多少“九龙仓”股份,但是肯定不如他手中的多。

就以为目前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,而是他李家成。

就想着趁着凯瑟克家族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,就先搞定这家名叫“刘氏海外”的公司。

(本章完)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