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风不仅吹拂在特定地点,更弥漫在全城每个角落。
霓虹灯、双层巴士、街角响起的老歌,都是港风的化身。
外人不知道的是,刘勇他是个资深影视迷,最喜欢的就是港剧。
而这年头的港剧电影还是巅峰期,没有走下坡路。
在香江影视领域里举足轻重的TVB,作为时代的见证者,记录了香江社会的沧桑变迁。
八十年代,TVB港剧以武侠为主题,金庸的飞雪连天化身为电视里的爱恨情仇,掀起了一场席卷两岸三地的武侠热潮。
到了如今,商战与刑侦又逐渐成为港剧的主流。
但其中依然蕴含着武侠价值观的精髓:大亨的发迹、市井小民的奋斗,以及善恶有报、天道循环的信念。
随着剧情的展开,香江的摩登生活也逐渐展现在观众面前。
等刘勇真正亲临香江后,他发现影视剧里的繁华与现实一样。
与内地不同,这里的社会精英们已经享受着手机、豪车、股市和酒吧的现代生活。
职场穿搭和职场节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,每个人都显得风风火火,充满干劲。
九十年代,是香江人口增长经济腾飞的年代,也是”港片“的黄金时代,一批至今仍闪耀的女星进入大众视野。
二战结束后,当时香江的人口规模只有60万人。
直到,后来大量内地人涌入香江,人口规模激增,到了1950年那会儿,全港人数已达220万人。
1970年代有400万人,1980年代有500万人,而到了1990年已达到空前的600万人。
随着《联合声明》的签订,香江未来局势明朗化,自1986年开始,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。
到如今,香江经济增长率达4.7%,银行盈利达20%,外汇储备达600亿美刀。
人口规模的扩大,经济空前的繁荣,加上社会稳定以及基建的完善,文化与文艺乘势发展。
最耀眼的当属:香江电影。
八九十年代,是香江电影的黄金年代。
邵氏电影多年积累的人才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,吴宇森、徐科、王甲卫……类型各异、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纷纷横空出世。
这年头,香江电影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香江本土,向北延伸到大陆和倭韩地区,向南延伸到整个东南亚。
到了90年代初,香江电影每年的产量为200多部,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。
电影从业者都忙得不可开交,每天都有开不完的工。
像周云发、程龙、张满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约不断,时常要在拍一个戏的间歇拍另外一个。
有一年,大明星周云发创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纪录。
但很快就被张满玉打破。
张满玉因为一年拍12部电影,在业内有了“张一打”的外号。
刘氏旗下在国内也有影视公司,在国内都是行业龙头。
然而,与邵氏这样的影视巨头相比,差距依然显著,尤其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方面,刘氏集团尚未能及。
为弥补这一短板,刘氏旗下的“皇城娱乐”公司正积极寻求与香江邵氏的合作。
在“香江刘氏海外投资”这一金融巨擘的撮合下,双方迅速达成共识,一拍即合。
双方计划共同出资合拍影视剧,在国内建立大型影视基地,并开展艺术人才培训等多项合作,携手开创影视行业的新篇章。
坐着游轮环游香港岛,是种什么样的感觉?
游轮拥挤的程度超乎刘勇的想象。
到处都是人,水泄不通,挨肩擦背。
而且老年人居多。
夜色中的香江岛,真像是一颗镶嵌在大海上的璀璨明珠,更像是一座海市蜃楼。
刘勇二人上船的时候,天还没有完全黑,雨还在下着。
天是青灰色的,海也是青蓝色的,城市的灯光也渐渐次第亮起来,江面上波光粼粼,水波荡漾,如撒上了一层银粉,不远处的高楼大厦都好像是漂浮在海面上,有一种清冷而超然出尘的气息。
夜色降临后,海上城市的夜景如同一幅宁静而瑰丽的画卷在刘勇眼前徐徐展开。
刘勇承认香江的真漂亮,这里成了灯的海洋,光的世界,霓虹灯、彩灯、射灯、路灯、景观灯等等各种各样的灯都亮了起来,五彩斑斓,辉煌耀眼扮靓这座美丽的城市。
这里还真是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。
香江的高楼都建在维多利亚港的两岸,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多数银行、保险公司、金融证券公司、商业中心等等高楼都醒目地矗立在香江的两岸。
刘勇遥望岸边,“刘氏海外投资公司”几个大字在其中耀耀生辉。
比起其他的大型公司大部分都是租的办公楼不同,“刘氏海外”的办公大楼是自有产业。
而这栋高达一百多层的大厦,当初花了刘氏数十亿港币,如今的价值也早就翻了好几番。
像这样的物业,“刘氏海外投资”旗下还有许多栋。
(本章完)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