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学子拱手行礼,挺直脊背回去帐篷喝茶去了。
百姓们一时被晾在门前,面面相觑良久,有人悄悄就藏起了手里的水壶之类,然后退了出去。
这般,当真执意要问诊之人就留了下来。
很快,国公府的侍卫就赶到了,一个义诊帐篷外十个,就足以傲视群雄了。毕竟这可是上个战场,杀蛮人如同砍柴一般的勇士,一人对上十个普通人都是绝对完胜。
大夫们放了心,立刻投入了工作。
农人们,一辈子辛勤劳作,但凡有些小毛病,轻易不肯花费银钱去诊治。除非到了抗不过的时候,才会小心翼翼要药铺问问。有些甚至为了省点儿银钱,寻个野医买点儿药吃。
于是,几乎很多村子都有因此过世之人。
这次,医学院义诊,不用花费诊金,就是药材也会赠送,百姓们自然高兴。
有年轻时候受伤留下病根儿的,有风湿骨痛的,有眼睛半瞎的,也有咳嗽成疾病的。
医学院里,这两年也没少琢磨新药。其中就包括各色膏药,但凡骨病,就发几贴。其余小病症,就开药方,抓药吃一疗程就差不多了。
当真有大病不可治的,或者当真需要圣水,大夫就会吩咐一边负责记录的小帮手记录下来,然后请病者先行回家,过几日去家里详细诊疗。
小帮手就是粮囤村小学堂的小学童们,一来恰巧赶到休沐日,二来村人们也都希望孩子们多掺和这样的善事,让孩子们多看看人间疾苦,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好日子。
而这些孩子们也不负众望,写算记录很是认真负责,绝对胜任帮手这个角色。
这般,大半日下来,帐篷外围拢的闲人少了很多,问询赶来看诊的病人倒是多了。当然也有不甘心之人,远远观望着,时刻准备发现情况就跑去通风报信儿。
可惜,他们根本没有这个机会。
直到日落,第一日的义诊顺利结束。除了留人守着帐篷,其余人都回了村里。
林家的饭桌儿说起来,都是感慨人心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