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里人自然很快就知道了林家的安排,有人酸溜溜说起,“怪不得林家这么卖力气,原来是有所图啊。这么多廉价的劳力,不过是三顿粗粮,就把重体力活计都作了,可真是好算计。”
当然有人看不过,反驳道,“也没人拦着你,你若是羡慕,不如去林家说说,分个百十口人出来,也供给一日三餐,给个住处,给你家做活计多好。”
先前说话的人被堵的再也没敢开口,虽然说起来容易,但真要他担负百十人的生死,他可不敢,也不愿意。
也有人悄悄看着县衙里那位父母官的动静,可惜等了又等,都没消息。
原本,楼县令听说林家出面把就救济灾民的事接了下来,他也很是恼火。
他好似完全忘了,自从灾民来到,他就愁的吃睡不香。毕竟上边都在瞒着,他冒然开了太平仓赈灾,报去京都,他就是捅了马蜂窝,以后别想在大越官场立足。
但若是不理会,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,这些灾民都冻饿死在城外,传扬出去,他必定要在史书上成为最心硬官员的典型。那时候可没人会理解他的难处,他的不得已。
林家这般接手救济灾民,实际可是替他解决了大麻烦。
但人通常都是如此,得了便宜还卖乖。
楼县令自觉被林家抢了“差事”,同师爷好一顿抱怨,“先前,投毒那个案子的时候,本官就瞧着这林家是一群刁民,居然带人围了衙门,打算逼迫本官偏帮。没想到,如今更是可恶。救济灾民,本是本官的职责,林家却强出头。哼,林家这是铺子赚了银子,行事骄狂,不管不顾了。”
不得不说,这楼县令的师爷还是个不错的,虽然也贪财,先前投毒案子的时候,他没少收方家和周老爹的厚礼,但这会儿却是说了一句良心话。
“大人何必多想呢,这事,您无论怎么做,都是为难。如今林家接手,可算是帮您的大忙。虽然说林家是百姓,您是父母官,百姓为父母官分忧是应该。但大人还是要记林家一份人情,而且林家能以一己之力担起这一千多张嘴,实在不凡。他们家里四子十二孙,又是方圆百里都传扬的好名声,以后说不定会更兴旺发达。
大人不如多笼络一二,以后若是有什么事,大人不方便出面,有林家做个缓和台阶,更是方便大人治理一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