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炎日洒茅村,残学待善恩。? 众心凝富路,祈梦绽乾坤。

山外吹来的风 天涯88 2809 字 10天前

第二日,天还只是蒙蒙亮,公鸡扯着嗓子打鸣的声音在村子上空回荡,好似吹响了新一天的号角。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,简单洗漱完毕,连早饭都顾不上吃,脚步匆匆却又带着几分急切地迈向村部。这一路上,微风轻轻拂过脸颊,带着丝丝凉意,天边才刚刚抹开一抹淡淡的蓝,像是被哪位画师用最轻柔的笔触晕染开来,太阳还像个没睡醒的娃娃,羞答答地躲在山坳后头,只探出个小脑袋,洒下几缕微光,整个村子就像是被一层轻柔的薄纱笼罩着,静谧得很,静到我都能清晰听见自己 “砰砰” 的心跳声。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子田间特有的凉丝丝的水汽,混合着泥土那股子踏实、厚重的味儿,还有青草刚被晨露打湿后散发出来的新鲜气,这熟悉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,让我心里头踏实,又勾出几分对过往日子的怀念,那些回忆啊,感觉远在天边,可又近在眼前,仿佛一伸手就能触碰得到。

我一边走一边在心里琢磨着,村子的事儿千头万绪,得找村支书好好合计合计接下来到底该咋干。刚到村部,就瞅见支书皱着眉头,在屋里来回踱步,脚下的地面都快被他踏出一条小道来了,地上的烟头扔得到处都是,都快堆成小山了。见我来了,支书像是捞着根救命稻草,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,一个箭步冲过来,一把拉住我:“哎呀,你可算来了!昨晚那外地老板说了些想法,可有些条件咱拿捏不准,正愁得我头发都快薅秃噜皮了。你脑子活泛,快帮我瞅瞅。”

我心里 “咯噔” 一下,赶忙接过那份计划书,找了个凳子坐下,仔细看起来。计划书上的字密密麻麻,我逐行逐句研读,眉头越皱越紧。这计划里确实藏着商机,利用咱们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搞生态旅游,建民宿、开发农家乐、打造徒步路线,吸引游客纷至沓来,想想都让人激动。咱村后头那片山林,四季景色各异,春天野花烂漫,如五彩斑斓的织锦铺陈在大地上,夏天绿树成荫,仿若一把把巨大的绿伞,为山林撑起一片清凉世界,秋天枫叶似火,漫山遍野红得醉人,冬天银装素裹,整个山林宛如童话中的冰雪王国,这要是开发出来,保准能让游客们流连忘返。还有村前那条清澈的小溪,溪水潺潺,鱼翔浅底,沿着溪边打造一条休闲步道,让游客们漫步其间,感受大自然的惬意,多有吸引力啊。

可这其中的难题也不少,像是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壑横在村子发展的道路上。且不说前期那巨额的投资改造费用,光是想想都让人头疼。就说建民宿吧,从房屋的设计、建造,到内部的装修、布置,哪一项不需要大把的资金投入?万一游客不来,投进去的钱不就打了水漂?还有村民们大多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,没接触过旅游行业,培训得花多少精力、物力?让他们从只会侍弄庄稼,转变为能热情周到地服务游客,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儿。这外地老板到底打的啥算盘?咱能借着这股东风,让村子改头换面吗?我陷入了沉思,而村子的未来,依旧迷雾重重……

此时,天边才抹开一抹淡淡的蓝,太阳还羞答答地躲在山坳后头,不肯全露脸,村子就像是被轻纱笼着,静谧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。这空气中啊,透着一股子田间的凉丝丝,又混着泥土那股子踏实劲儿和青草的新鲜气,是咱庄稼人最熟悉不过的味儿,闻着就让人心里头踏实,又带着几分对过往日子的怀念,远得很,又近得很。

我站在村口,就像那棵守了村子多少年的老槐树,稳稳地扎根于此,两眼穿透了早晨那层薄雾,望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景致,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,复杂得跟刚被犁铧翻过的土地似的,乱糟糟的。我望着那蜿蜒向远方、望不到尽头的小路,心里头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地儿,那眷恋就像老槐树根一样,深深地扎进土里,拔都拔不出来。可再瞅瞅村子现在这副破败、萧条的模样,心里头又跟压了块大石头似的,沉甸甸的。

昨晚那场村民大会,嘿,就跟开春头一遭犁地似的,把大伙儿心里头的想法、期盼、担忧,都一股脑儿地给翻了出来。我在会上讲的那些话,都是掏心窝子的,也是看到村子的现状,真心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了,得想办法改变。我是真心想让咱村子换个样儿,过上那书本里描绘的好日子,有宽敞的路、崭新的房,孩子们能有学上,老人们能安享晚年。可话说回来,这地里的庄稼要长好,还得靠人一天天精心侍弄,这村子要想变个大样儿,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儿?那得是一锄头一锄头地刨,一滴滴汗水使劲儿往下砸,踏踏实实地干啊。

我这人,村里人都看在眼里,我就像那田埂上的老黄牛,平日里不使声响的,但心里头有股子倔强劲儿,一旦认准的事儿,就是八头牛都拉不回来。我这回啊,是铁了心要带着咱大伙儿,一块儿蹚过这条布满荆棘的河,去对岸瞅瞅那不一样的风景,过上不一样的日子。咱知道,这一路上少不了风吹雨打,少不了坎坎坷坷,可也正因为这样,才更显出咱庄稼人的韧性和骨气来。

小主,

“我就不信了,咱这双手,能种出好庄稼,就不能把村子建得漂漂亮亮的!” 我暗自给自己打气,攥紧了拳头,眼神愈发坚定。

就在这时,天刚擦亮,一串串沉稳的脚步声,就像是老榆树下的风铃,轻轻摇响了村头的宁静。只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大爷,手里攥着根磨得光亮的拐杖,一步一步,慢悠悠地踱进了大家的视线。大爷的脸上,沟壑纵横,那是岁月这把无情的犁,年复一年在上面耕耘留下的痕迹,可那双眼睛,却像是秋天里清澈的溪水,透亮又深邃,透着一股子不服老的倔强和看透世事的淡然。

他啊,就是我打小就熟识的隔壁老王伯,村里头数一数二的老把式,种了一辈子地,经验丰富得很,说话那是相当有分量,办事儿也公道,大伙儿都敬他三分。老王伯不光是年纪大,更是村里的一棵常青树,心里头装着整个村子的好,谁家有个啥难事,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,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,暖了一个又一个寒冬,帮着大伙熬过了不少难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