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昇初为杭州书肆刻工,专事手工印刷。
在印刷实践中,毕昇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,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(1041-1048)发明活字印刷术,其法未及推行即卒。
毕昇事迹,仅见于沈括《梦溪笔谈》。
毕昇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,熟悉并精通雕版技术,最终成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。
毕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,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,不但要用较长时间,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。
如果改用活字版,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,则可排印任何书籍,活字可以反复使用。
虽然制作活字的工程大一些,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。
正是在这种启示下,毕昇才发明了活字版。
也就是说,北宋年间就已经有了这个技术,可见古人的聪明才智。
既然天门需要宣传,中州的变化需要人了解,在萧炎看来报纸是最好的途径了。
因为技术工艺和原材的限制,活版印刷正好可以来个过渡。
活字版最麻烦的就是雕刻大量的方块字,可天门如今最不缺的是什么,当然是人才啦!
活字印刷术之前,只有摹印、拓印和雕版印刷,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,不仅存放不便,有错字又不易更正。
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,又方便轻巧。
其制作程序为: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,用火烧硬,使其成为胶泥活字,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,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,以备排版之需。
排版时,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,上面敷一层用松脂、蜡、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,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,排进框内,排满就成为一版,再用火烤。
等药剂稍熔化,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,待药剂冷却凝固后,就成为版型。
印刷时,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,敷上纸,加上一定压力,就行了。
印完后,再用火把药剂烤化,轻轻一抖,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,下次又可以再用。
上述的操作方法,是最原始的流程,萧大门主当然不想这么繁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