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时候,萧炎终于知道为什么村里的孩子们,可以拿着铜镜随意玩耍了。
实在是柴家的宝藏,太丰富了!
其中一个架子上,摆放着不下百件瓷器。
瓷器大多以天青色为主,有部分为通体白瓷,器口处有淡红色的胎釉。
灯光映射间,晶莹剔透的釉面反射着梦幻般的光泽,让地下宝库美轮美奂几如仙境。
萧炎快走几步,小心谨慎的拿起了一个天青色的盘子。
这是一个直径在三十二三厘米的广口大盘,盘子的颜色无法用语言描绘,天青色的胎釉让萧炎爱不释手。
放下了手中的大盘,他又看了梅瓶、小碗等诸多器物。
萧炎相信,这批柴窑瓷器可能是世上仅存的一批完整器了。
留到后世,这些都将是无价之宝。
宝库中,除了金银、柴窑瓷器,还有很多浸血的高古玉,各种把玩件、古玉配饰,甚至还有一方传国玉玺。
玉玺由青玉所制,大约十五厘米见方,上方雕刻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龙。
只是看龙的神态,好像到了迟暮之年。
萧大门主心中长叹一声,难怪很多人喜欢古董,那是因为他们可以从这些历史存留下来的器物上,看到一些故事。
就拿龙来说,每个朝代所雕刻的龙就不是统一的。
例如我们那大清举例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间所有器物上雕刻的龙,都是神韵外放,给人一种腾龙在天的感觉。
清代的龙,身躯亦较粗,下颚较短,形象比较和善
乾隆: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,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。
多见龙与凤合画,意为龙凤呈祥,象征男女爱情。
又多二龙戏珠,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。
嘉庆以后的龙纹,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,更加世俗化,形式有划龙舟、婴戏舞龙、龙穿花等,成为玩物,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,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。
可到了大清末期,所有的龙雕都显示出一种老态龙钟的感觉。
明末:龙画得更为草率,线条凌乱,色彩浅淡,填涂粗糙。
崇祯时的正面龙,形似老人,毫无生气与威严,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,气息微残了。
后周只有十年的气运,通过这枚玉玺就可以看出。
浏览了一圈后,萧炎率先离开了宝库。
来到地上,院子中已经摆放了丰盛的菜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