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7章 魏冉:大秦权相的兴衰之路

古今名人记 念楠方 1578 字 1个月前

此时,范雎来到了秦国。范雎是一个极具谋略的人,他看准了秦昭襄王与魏冉之间的矛盾,向秦昭襄王献上了“远交近攻”的策略,并建议秦昭襄王削弱外戚势力,加强王权。秦昭襄王对范雎的建议深以为然,开始逐渐疏远魏冉。

魏冉察觉到了秦昭襄王态度的转变,但他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他依然沉浸在权力的幻想中,继续独断专行。公元前266年,秦昭襄王终于下定决心,免去了魏冉的相国之职,将他驱逐出咸阳,回到自己的封地陶邑。

魏冉离开咸阳时,心中充满了失落和不甘。他看着自己曾经无比熟悉的宫殿和朝堂,心中五味杂陈。曾经的他,在这里呼风唤雨,如今却不得不灰溜溜地离开。他带着自己多年积累的财富,前往陶邑。但此时的他,已经失去了权力的支撑,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阿谀奉承之人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第六节:落寞离世

回到陶邑后,魏冉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。曾经的权倾朝野如今已成为过眼云烟,魏冉心中的落差极大。他常常独自坐在庭院中,回忆着自己辉煌的过去,感慨万千。

在陶邑,魏冉虽然拥有丰厚的财富,但却失去了权力带来的荣耀和地位。他的身体也在权力的争斗和内心的煎熬中逐渐衰弱。曾经那个在朝堂上意气风发、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魏冉,如今已变成了一个垂暮老人。

公元前264年,魏冉在陶邑病逝。他的去世,标志着秦国一个时代的结束。魏冉一生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秦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然而,他的专权和奢靡也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。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,也为后世的统治者们敲响了警钟,提醒他们要平衡权力,避免外戚专权带来的危害。

金句分享:

《战国策》中有与魏冉相关的话语可视为名句吧

“有人告诉魏冉说:魏冉是秦国的大臣,如果秦国跟赵国一合不能成功,秦兵必然会出来。白起者,秦国的将军白起且复将,将会再次挂帅战胜。如果秦军战胜必穷公,必会使你陷入穷困,让你进入穷境。如果秦军不能取胜,必是造穷公,秦王必会讨好赵国,让你去攻又轻,您就会更加被轻视。公不若毋多,则急到应该赶快提前到赵国议和。”

这句话的意思是,如果秦赵议和不成,秦军就会出战,由白起挂帅。若秦军取胜,可能会让魏冉陷入困境;若秦军不胜,秦王会派魏冉去议和,魏冉会更受轻视,所以不如赶紧去赵国议和。其核心是在分析秦赵关系走向对魏冉个人处境的影响,劝说魏冉主动去赵国议和以避免不利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