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青瓷直截了当地问,"为何与我笔迹如此相似,却又在某些转折处略有不同?"
时晚夏微笑行礼:"此乃印刷之术。若柳小姐有兴趣,我可详细解释。”
“我们正在做一件能让更多人读到好文章的事业,需要小姐这样的书法大家相助。"
柳青瓷将信将疑,随时晚夏来到崔知浩的工坊。
当她看到排列整齐的活字和刚印出的书页时,眼中闪过震惊与钦佩。
"这...这将改变一切。"
柳青瓷轻触那些泥活字,声音微微发颤,"我加入。"
接下来几天,时晚夏又陆续拜访了几位特殊人才。
她说服了城南雕刻高手陈木匠,用他精湛的技艺制作更精细的字模;
找到了隐居的老墨工赵墨,改良印刷油墨配方;
甚至请动了因家道中落而被迫卖画的才子周文澜,负责书籍内容的编选。
团队日渐壮大,工坊也从崔知浩的小院子搬到了城郊一处废弃的染坊。
时晚夏将现代管理方法融入团队协作,分工明确,各司其职。
崔知浩负责整体工艺把控,柳青瓷监督字体设计,陈木匠带领学徒日夜不停地制作字模,赵墨则反复试验油墨配方。
书韵和林逸羽一个负责吃食,物资地采买调度,一个负责攀关系,联系人。
然而,困难接踵而至。
首先是泥活字在多次使用后容易破损,崔知浩尝试加入特殊材料提高强度;
其次是油墨要么太稀晕染,要么太稠堵塞,赵墨试验了数十种配方仍不满意;
最棘手的是排版问题,周文澜精心编选的诗词在排版时常常出现错位...
一个雨夜,连续工作多日的团队陷入低迷。
油墨再次失败,新一批泥活字在烧制时开裂大半,资金也所剩无几。
"也许我们太异想天开了。"周文澜颓然坐下,"自古以来书籍就是珍贵之物,或许这就是天意。"
"不!"时晚夏猛地站起,雨水顺着她的发梢滴落,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