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快扩张的同时,大明的内部建设也没有放下。
在徐闻的主持下,四海商会研究所的一些关于民生项目,也慢慢流入民间,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大明的生活。
同时徐闻也在积极地培养后辈,于谦就是其中一位。
而他的儿子徐谦,也是朝中新一代的文官明星之一。
除了入阁外,徐谦还兼任吏部右侍郎。
现任吏部天官,是老臣蹇义,和徐闻一样,都已经历经四朝。
但蹇义不像徐闻一般名扬天下。
善战者无赫赫之功,自从永乐元年,蹇义就开始执掌吏部,在官员任命方面,朱棣就没有操过心。
只要官员出缺,蹇义这边总能提供出合适的人选。
正因为有他在人事方面,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,徐闻才能配合朱棣北伐,然后巡边,建立大明海军等一系列事务,基本不用为国内的事情而操心。
两位都是永乐帝麾下重臣,交情非比寻常。
徐闻看重蹇义的稳重踏实,而蹇义欣赏徐闻锐意进取。
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,二者除了平时朝堂上的交流外,并没有太多的私交,都是过年过节时的日常随礼。
徐谦任礼部右侍郎,也是蹇义登门造访所求。
徐闻初时也奇怪,自己家中和朝中都无大事,这位老友所为何事。
两人落座寒暄一番后,两人多年共事,也不需要绕弯子。
蹇义直接提了自己的要求,想让徐谦来吏部。
按理说徐谦既已入阁,为大学士,兼任也是六部尚书级别。
吏部虽然特殊,尚书被称为天官,潜规则也是高看半级,难不成蹇义不相干了?
徐闻提出自己的疑问。
蹇义叹了口气,说出了自己的困扰。
他在吏部天官位置上,已经待了二十多年,委实太长了。
虽然宣德帝依然信任他,但他自己内心却有些倦怠。
加上随着年岁增长,身体也每况愈下,他需要考虑自己接班人的事情。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