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越王共事,于谦可以说是自己踏入官场以后,最舒服的一段时间。
自己什么都不用管,安心做好自己的事就行。
其他的杂务,同僚的攻讦,底层官僚的不配合,以及其他部门的刁难,在越王面前,都不叫事。
只要一张小小的纸条,不管是谁接到后,都会变得老老实实,通情达理。
徐闻对于谦也很满意。
不愧是于少保,做事胆大心细,不惧权贵。
徐闻之所以这位铁骨铮铮提上来,就是要借助他这股子劲,把现在盘根错节的军中势力理清楚。
自己虽然在永乐朝,已经对军事进行了改革,但朱棣念旧,有些过激点的措施就都没执行下去。
徐闻也没有办法,毕竟那是天子,总不至于驳了他的名字,所以改革并不彻底,还留了很多尾巴。
现在这些边镇中,不少都是自己曾经的部下,徐闻也体会到当年朱棣的感觉。
知道怎么做好,但就是下不了手。
他只能自我感慨,人老了就是这样,所以寄希望在于谦身上,看他如何破局。
在这方面于少保完成得还真不错,借着徐闻这个东风,还是遇事不决找越王的套路。
刚刚立功,有些尾大不掉的甘肃镇,被降级为甘肃卫,仅负责地方卫戍,而它的骑兵则被划为新疆镇和河中镇。
此时不比国朝初期,百废待兴,重新建立一套秩序很容易。
现在大明建国已经五十余年,各种机构已经稳定,想要再改动这些制度,已经有了一些难度。
好在目前还不是卫所彻底烂掉的明朝中后期。
于谦是员干将,还有徐闻的大力支持,如此大规模,涉及数万兵员,上千军官的调动,还有两个全新军镇驻扎地选定,于谦硬是在半年内全部处理完毕。
这种速度和工作中显现出来的能力,让原本内心还有些腹诽的其他同僚心服口服。
工作能力强的同事,谁不喜欢?
徐闻看到工作报告后也感慨,这就是于少保啊!
自己给了标准,他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弄出一套详尽的流程。
后面其他九边的改革,都可以参照这个来。
有个能干的部下,确实让自己省事很多。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