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章 广寒宫日常

他们终于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了,在这个荒漠式的星球,能看到一抹绿真的心情都不一样。

文峰又一次在睡梦中闻到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,这是镇南设计的类地球环境模拟系统在凌晨五点的固定程序。

当穹顶的人造天幕逐渐泛起鱼肚白时,他的生物钟已经适应了与地球同步的昼夜节律。睫毛颤动间,透过睡眠舱的观察窗,能看到悬挂在黑色天鹅绒幕布上的地球,像一枚镶嵌着蓝绿色琉璃的胸针。

"今日舱内温度22℃,湿度65%,氧气浓度21.3%。" 智能管家的机械女声与营养液滴管的叮咚声同时响起。

文峰翻身时,睡袋的磁吸扣自动解开,失重感被地板下的模拟重力装置完美抵消。

他伸手摸到挂在舱壁的居家服,布料上还残留着昨天搬运黑土时沾染的淡淡腐殖质味道。

液晶电视亮起的瞬间,凤凰台标志性的橙红色台标在屏幕中央绽开。

基地通讯主任王璐特意调整过卫星接收角度,此刻画面里正在重播昨日广寒宫基地的展开过程。

文峰看着电视里四层舱体如同机械莲花般舒展,不禁想起三天前那场持续六个半小时的精密舞蹈——地下根系层的液压支柱最先刺入月壤,紧接着设备层的银色太阳能薄膜像蝴蝶翅膀般铺展,实验舱的透明穹顶在展开时溅起细碎的月尘,如同慢镜头下的水晶烟花。

"各位观众,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具备自我扩展能力的月球基地......" 主持人字正腔圆的播报被走廊传来的脚步声打断。

种植组长林半夏探进半个身子,她防护服肘部还沾着哈尔滨运来的黑土,"小文,黑土实验区出现结块现象,过来搭把手?"

无土栽培舱里,三百架垂直种植架正在执行黎明灌溉程序。

上海青的根系浸泡在循环营养液里,空心菜的藤蔓沿着碳纤维网格攀爬,智能滴灌系统每隔十五分钟就会奏响一段水珠圆舞曲。

文峰经过时,一片嫩叶轻轻擦过他手腕的生命体征监测环,传感器立即在平板上跳出叶绿素含量数据。

真正的挑战在隔壁的黑土舱。从第聂伯河平原运来的10吨黑土被分装在三十个加压栽培箱里,此刻表层土壤正在低重力环境下形成诡异的蜂窝状结构。

小主,

"得调整离心机转速。"文峰蹲下身,指尖传来土壤特有的凉意,"按地球重力75%模拟,搅拌频率要降到每分钟12转。"他说话时,栽培箱侧面的液晶屏映出洛枳观察员的身影——这位农科院派来的专家正在记录月壤改造试剂的反应数据,试管里灰白色的月球尘埃在酶催化下渐渐泛起褐斑。

当穹顶天幕转为正午模式时,文峰已经换上带磁力靴的舱外服。

太阳能矩阵安装现场,二十个"月球兔子"正在低重力中跳跃前进。他看见工业组的赵工头戴全景目镜,像指挥交响乐般调度着自动铺装机械臂。

每块六边形光伏板落地的瞬间,月尘都会腾起又缓慢沉降,如同被按了慢放键的沙暴。

"抓紧B区支架!"通讯频道炸响工程组长粗犷的吼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