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“毒士李文和”这个响亮的名号,更是如同磁石一般,吸引着无数人趋之若鹜。
在他们眼中,只要子弟能从李祺那里学到一星半点,此生便无忧矣。
李祺自然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。他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眼神坚定而深邃。想要改变大明,引领这个庞大的帝国走向海洋,仅凭他一人之力,无疑是蚍蜉撼树。
即便如今他贵为朝堂重臣,声名远扬,但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,依旧显得渺小。
因此,他需要培养出一批志同道合的人,让他们在学习与实践中受益,从而成为自己坚定的支持者,共同推动大明迈向海洋强国之路。
但在这条道路上,士绅缙绅是无法回避的障碍。在这个时代,儒家文人掌控着所有的话语权和知识。他们整日埋头于四书五经之中,不仅要将经典背诵得滚瓜烂熟,还要熟记如山般厚重的注解,却往往不解其中深意,只是机械地记忆,以此作为踏入仕途的敲门砖。
而程朱理学的诞生,更是给儒学套上了沉重的枷锁,禁锢了思想的发展,使得创新与变革被视为洪水猛兽,奇技淫巧。
地方士绅凭借手中的田地,牢牢掌控着百姓的生计;朝堂缙绅则作为他们的代言人,在朝堂上为其谋取利益,维护既得特权。
李祺明白,想要打破这种局面,就必须建立起新兴势力。学校,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殿堂,更是传播思想的阵地。谁掌控了学校,谁就掌控了未来。而这,恰恰触动了士绅缙绅们的核心利益。
“放出消息去,学院第一批学子只招收五千人,其中两千学子统一招收匠户子弟!”李祺的声音沉稳而有力,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。
此言一出,屋内顿时一片哗然。
徐增寿手中的茶杯差点滑落,茶水在杯沿晃动;汪子元瞪大了眼睛,满脸不可思议。
两千匠户子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