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1章 圣心!朱元璋的百年大计!

户帖就在于户,主要是摸清王朝人口的记录。为了确保户帖的真实性和有效性,老朱煞费苦心,户帖有着独特设计,再加上他动用军队纠察,哪怕是最早经手一手资料的书办人员都能被追查到。在这大明,户帖就像一张严密的大网,将全国人口的信息牢牢网住。

等户帖在全国实行得差不多了,朱元璋看着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的户帖,密密麻麻地堆满了案头,便开始了下一步行动,建立黄册。

黄册的基本单元是图,一百户为一图,每十户人家编成一甲,从中选出一户甲首,一百户便有十个甲首,再设置一位里长,负责掌管这十个甲首,直接向县级衙门汇报,这便是里甲制度。

老朱深知,一个政策再好,若不能有效实行,那也只是一纸空文。他还是用老办法,一年不行,那就两年,两年不行那就十年。

洪武三年,朱元璋先在湖州试行,他密切关注着湖州的一举一动,仔细分析试行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。随后在东南几个省推广,等东南地区已经普及和适应了,才在洪武十四年于全国开始推广,这一过程,整整耗费了十年光阴。

里甲制的毒辣之处有两点,其一它越过了官僚阶层,直接可以使用技术官员管理基层,也就是皇权延伸至基层;其二它分化了基层势力,让其难以形成豪强集团,使得基层势力互相争斗。

在此基础之上,黄册也就是户籍登记,每里一册,登载该里一百一十户的丁、口数以及年龄、财产状况,因该册必须用黄纸做封面,故称黄册。黄册每隔十年必须重新核实更新,写明十年来各户人丁、财产的变化,分列出旧管(上次登记数额)、新收(新增数额)、开除(减少数额)、实在(现有数额)四项细目,以便官府能够清楚地掌握户籍的变化情况。

为了管理治下的人口,明朝规定凡行医卖卜之人,只能在本乡活动,否则治罪。农民只允许在一里地范围内活动,出入作息,家里有几口人,都从事什么职业,邻里间必须互相知晓。如此一来,朝廷就通过户帖与黄册,成功将基层情况牢牢掌控在手中。

继户帖与黄册之后,老朱又发明了一个好东西,那就是鱼鳞图册。

朱元璋知道,不论是百官还是百姓,他们都害怕一点——皇帝知道他们手里到底有多少田。

毕竟讽刺的是,难道皇帝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田吗?还真不知道。

田是百姓自己申报的,由当地官员审核,递交给国家存档。那么问题就来了,申报的田究竟是肥沃还是贫瘠,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,究竟有没有人没来申报。别说皇帝了,当地官员都摸不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