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明帝永平十七年(74年)冬,设立西域都护,并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。耿恭达到后,发布文告晓示乌孙,宣扬大汉威德,于是乌孙大昆弥以下都十分欢喜,派遣使者献名马,并奉还汉宣帝时所赐的公主博具,表示愿意遣子入侍东汉。耿恭便派人馈赠金帛,迎接乌孙侍子入汉。[12]
汉章帝建初三年(公元78年),班超上书表示乌孙等国愿意归附,与汉共同攻灭龟兹,打通东汉与西域之间的道路。[10] 后来,班超准备进攻龟兹,考虑到乌孙兵强,上书奏请汉章帝遣使招慰乌孙,与之合力。汉章帝采纳了班超的建议,于是建初八年(83年)拜班超为将兵长史,借给他鼓吹幢麾等旌旗乐器。同时升任徐干为军司马,另外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,赐大小昆弥及以下的人锦帛。不久,乌孙入质东汉,班超便让李邑率领乌孙侍子至京师洛阳。[11]
汉桓帝延熹元年(158年),南匈奴反,侵犯边境,桓帝以种暠为度辽将军,[14] 征讨西北,种暠到达后,先以恩诱降诸胡,如有不服然后加讨。于是羌胡及龟兹、莎车、乌孙等国皆来顺服。
政治
职权
乌孙西迁前,游牧于敦煌、祁连一带,接近中原地区,受汉文化影响,官制制定上有参考汉制。
昆莫(昆弥、昆靡):乌孙之王。三个称谓都是一样,“莫”与“弥”可以互换,“弥”与“靡”是同音字。“昆”、“莫”、“弥”、“靡”是乌孙语音,在古昆莫、突厥语或今天的维吾尔及哈萨克社会中,“昆莫”、“昆弥”及“昆靡”可以解释为“天子”,“靡”是“昆靡”的简称。乌孙统治者借天神之说驾驭臣民,所有乌孙统治者名字之后都有“靡”一字。昆靡拥有强而有力的权威以及享有甚高的尊严,掌握全国的政治、军事及经济文化之权。
相大禄:据章太炎考证,“相”是中原的丞相,“大禄”是“相”的乌孙语音,并称“相大禄”。相大禄位高权重,不但掌管行政,而且有兵权,职权相当于秦代的丞相及太尉。
左、右大将:与匈奴相同,以左为尊,左大将在右大将之上。乌孙左、右大将相当于匈奴左、右贤王以下的左、右谷蠡王,左、右大将均由王族成员担任,握有一定数量的的军队。
侯:又名翕侯,全国共三人,是地方的军政长官。乌孙翕侯与大月氏翕侯同样是部落首领,不过前者的实力比后者弱小,没有割据一方。
左、右都尉:与秦的卫尉相似,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:“卫尉,秦官,掌宫门卫屯兵”。
大监:乌孙设大监二人,职权应该与秦的御史大夫相似,掌管律法。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