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8章 优质资产!!!

他一边品酒,一边吃着蟹黄蟹肉,蟹黄的鲜香与酒香交织在一起,令人陶醉。

吃了蟹黄蟹肉,而剩下的两只大螯、八只横行的腿,就要用到上面那套“家伙事儿了”。

把蟹鳌蟹腿它放在小木墩上,用小木槌锤碎了硬壳壳,蘸上姜汁儿醋,美极了!

钟小伟是个急性子,他不喜欢用“家伙什儿”慢条斯理地吃螃蟹,觉得费劲,累的慌。

就喜欢吃大舅妈做的“辣炒全蟹”,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瓶“北冰洋”,大口地喝,大口地吃,那样才觉得痛快。

喝着刘家庄的酒,吃着刘家庄的蟹,这便是如今燕京老百姓入秋前后最惬意的享受,仿佛将整个秋天的丰饶与美好都浓缩在了这一口上。

这四九城的老燕京人,自古以来就在即将入秋或者入秋后有“吃秋”和“尝秋鲜”这么一说。

老燕京认为这时新下来的蔬果河鲜最富于营养,应该抓住时机多吃一些。

您别说,这种观念还真与现代营养学讲究的“吃应季食物有利健康”暗合——而螃蟹就属于“尝秋鲜”的首选食物之一。

自刘家庄的“胜芳蟹”声名鹊起以来,历经三十余载的精心培育,这款美味已深深植根于燕京人的味蕾之中,成为他们品尝螃蟹时的首选佳品。

如今,刘家庄的“胜芳蟹”已蜕变为京城的一张璀璨名片,其美名远播,不仅令本地食客趋之若鹜,更吸引了无数远道而来的外国游客。

这些外国游客在燕京的行程中,若未能一尝刘家庄的螃蟹,就如同错过“全聚德”的烤鸭一般,心中难免留下些许遗憾。

“胜芳蟹”的独特风味与精湛品质,早已跨越国界,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。

它不仅代表着刘家庄的物产丰富,更是中华美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。

每当金秋时节,蟹肥膏黄,刘家庄的“胜芳蟹”便成为连接中外食客的桥梁,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,也领略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秋风飒爽,霜重蟹肥,农历七八月间,这正是吃螃蟹的好时候。

俗话说“七尖八团”,意思是农历七月上市的是尖脐也就是公的,八月上市的是“团脐”也就是母的。

说到吃螃蟹,许多人热衷于约上三五知己,前往餐馆大快朵颐。

在燕京这片美食热土上,若论吃螃蟹的正宗馆子,首推“正阳楼”无疑!

如今的“正阳楼”早已不是当年那一家老店了,现已华丽蜕变为“正阳楼餐饮集团”。

自十年前被“刘家庄餐饮集团”全资收购以来,“正阳楼”便开启了蓬勃发展的新篇章。

“正阳楼”仅在燕京一地,就开设了五家分店,而全国各大城市更是拥有二十余家门店,可谓遍地开花。

而且“正阳楼餐饮集团”没有满足现状,故步自封,他们正谋求去海外发展。

“正阳楼”可是燕京真正的老字号大饭馆了,这家店的原址在前门外肉市,由东山人孙氏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创办,在清末民初的时的孙氏后辈孙学仕手中发扬光大。

孙学仕当年可是燕京商界的知名人士,曾任过燕京商会会长。

因此这人交友甚广,当时军政界很多宴会都设在“正阳楼”,所以“正阳楼”是燕京名噪一时的大饭馆。

真正让“正阳楼”出名的不是孙老板交友广泛才食客满园这么简单的。

“正阳楼”的菜很出名,他们做的涮羊肉和东山风味菜都很有名气,而最出名的是大螃蟹。

每年一入秋,“正阳楼”就在菜单和菜牌上添上了“蒸大螃蟹”,秋天的螃蟹最是肥美,单有一绰号名唤“高粱红”。

而“正阳楼”的螃蟹最早是采购自津港附近著名的沼泽地胜芳镇。

随着胜芳镇的沼泽地范围越来越少,水质也变得越来越差,这里的螃蟹就比不上刘家庄出产的螃蟹了。

所以最近这十几年,“正阳楼”的螃蟹都是采购刘家庄地区的“胜芳蟹了”。

“前门之正阳楼,蟹亦出名,蟹自胜芳来,先给正阳楼之挑选,始上市,故独佳。”

所以“正阳楼”分螃蟹都是派专人挑最优质的螃蟹。

采购回来的螃蟹也不急着上桌,而是先喂养两天。

必须等螃蟹将胃中的杂物吐出,身上的异味减少后,再用清水洗过。

然后,“正阳楼”的厨师们再用细细的麻绳将螃蟹几条腿和两只螯拴好,才放进大笼屉上火蒸熟。

有意思的是“正阳楼”卖螃蟹是按个论价,不是论斤。

而且根据月份不同,螃蟹的价格也不相同。

比如农历七月,肯定是尖脐的螃蟹贵,到了八月,团脐螃蟹就贵了。

而“正阳楼”为了方便顾客吃螃蟹,也准备了工具,有小锤子、小木板、小镊子等等。

螃蟹的做法,以蒸法为最好,蒸则不失本味,不受他味侵扰。

因为螃蟹性寒,调料须用姜来冲抵寒性。吃时只蘸姜醋,乃是经典吃法。

所以,在佐料上,“正阳楼”也格外用心,吃螃蟹需用鲜姜、好米醋以祛寒和提味。

“正阳楼”专门有特供的上好西山米醋和鲜姜末,调配好了,跟蒸得的螃蟹一起端上桌,供客人食用。

吃螃蟹有一套专用的工具,俗称“蟹八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