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之野郑重其事地跟身边的干部们说:“……咱们啥时候都得扎根在群众当中,依靠群众,不然就没法往前走。”
身为领导的刘之野,对基层战士特别关心。
他老是挂在嘴边这么一句话:“兵是干部带的,兵出了毛病和过错得找带兵的。”
担任后勤部领导岗位后,刘之野将实地调研作为首要工作。
他清醒意识到,长期脱离实际岗位导致对后勤系统现状掌握不足,若不能摸清真实情况,便难以精准落实总部首长布置的重要任务。
为此他迅速启动全面摸底工作,通过多维度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,为后续决策打下坚实基础。
刘之野带着后勤部的几名主要干部,花了几个月跑遍各地搞调研。
这期间他们几人成天扎在基层,不是蹲点检查就是开现场会。
作为主抓后勤工作的领导,刘之野每到一地都要亲自过问物资储备和运输情况,有时还冷不丁搞突击抽查。
老罗和老许这两位分管不同领域的副手全程跟着,随时解答专业问题。
为确保专项督查顺利推进,刘之野主动调整了既定工作安排。
针对原定由其带队的访外任务,他专门向上级说明:鉴于刚接任后勤岗位,尚处工作衔接阶段,建议改派熟悉情况的同志负责此次对外交流。
刘之野把视察首站定在郊区某综合仓库,亲自率队前往检查。
他领带着工作组直奔城外的物资储备基地,首项行程就是全面巡查这座战略级仓储设施。
车开了一阵子才到地头。
刘之野刚推开车门,先站在路边扭了扭腰甩甩胳膊。
他背着手绕仓库慢慢转悠,把战士们的吃饭地方、睡觉屋子和干活车间都仔细瞧了个遍。
原本带着笑模样的刘之野越看脸色越沉,最后把仓库主任和政委叫到跟前,听他们一五一十汇报情况。
刘之野全程仔细听着汇报内容,等汇报一结束便开口道:“这次任务完成得挺到位。我平时来得少,趁这机会和大家碰个面吧,让战士们到这儿集合。”
他边说边环视着会议室,手指在桌面轻轻叩了两下。
士兵们早就在外头候着了,早就按捺不住想亲眼看看这位全国闻名的传军中奇。
仓库主管一喊他们,这群人呼一下全挤进去了。
刘之野瞧见这情形,乐呵呵地提醒大伙儿:“别着急,慢慢来,安全要紧!”
战士们刚在屋里站定,刘之野便扯开嗓门招呼:“大伙儿往这边靠靠。”
他随手抓起搪瓷缸灌了口凉白开,胳膊肘支在斑驳的木桌上,“今儿把同志们叫来不为别的,就说说咱们手头那几杆老套筒的事。”
“我调任后勤岗位有段时间了,现在有些情况不太清楚。
这次回来主要想听听大伙儿的工作反馈。
咱们仓库可是整个后勤系统的核心环节,各位有什么实际困难或者改进建议,咱们现场就直接沟通。
这样后续才能把后勤保障做得更到位。”
刘之野话音一落,战士们就打开了话匣子。
这个说炊事班柴火总受潮,那个提运输队车辆不够使,还有人念叨着弹药箱捆扎太费事。
刘之野捧着搪瓷缸子,边听边拿铅笔在本子上划拉,时不时抬眼看看发言的小战士。
等大伙儿说得差不多了,他拧上钢笔帽笑着说:“掏心窝子的话就得这么说,藏着掖着能打胜仗?我看这样挺好,大伙儿接着聊。”
物资管理是作战的生命线。
库房工作直接决定前线保障效率,物品保存得当、调配迅速才能支撑战场需要。
要是管理出现疏漏,导致装备受潮损坏或食品变质,临战时刻物资供应卡壳,整个战局都可能受影响。
仓储岗位承担着重大责任,这份工作不仅专业性强,更是关系全局的战略性任务,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。
调研结束后,刘之野又绕着营地转了几圈。
走到官兵们开垦的菜园前,他停下脚步仔细端详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:“这片菜地种得有模有样,咱们战士就该保持这种艰苦奋斗的劲头。”
他弯下腰查看菜苗长势,特意叮嘱随行人员要珍惜官兵的劳动成果。
结束基层检查工作时正值午饭时间,随行人员询问刘之野是否留下用餐。
面对在场官兵和地方政府干部的再三邀请,刘之野爽快应道:“就在食堂吃吧!不过我有个规矩——饭桌上的米面菜肉必须是你们自给自足的,要是用了外头买的东西,我可不端碗。”说着拍了拍身边战士的肩膀:“听说咱们农场的萝卜长得水灵,今儿个正好尝尝鲜。”
地方干部们当即表态会照办。刘之野的作风大伙儿都熟悉——这位每到驻地最反感搞特殊待遇,行军途中必到伙房转转,端着搪瓷碗和普通士兵们蹲在墙根扒拉饭菜。
他的警卫班长私下常说:“咱首长的胃是铁打的,顿顿粗粮就咸菜,倒比吃山珍海味还香。”
饭点到了,炊事员刚把餐盘摆好,刘之野就凑近闻了闻。
他拿筷子拨弄几下碗里的菜,抬头问炊事班长:“今儿给大伙儿准备的伙食就这?”
得到肯定答复后,刘之野端着碗挨个战士的餐桌转悠,发现每张饭桌上的菜式都跟自己那份一模一样,这才坐下来闷头扒饭。
午饭后稍作休息,刘之野带着随行人员前往某部队医院进行工作检查。
他先是在各个科室转了一圈,仔细查看医疗设施和卫生状况。
随后召集院领导开会,认真听取院长和政委汇报医院的整体运营情况。
在交流过程中,刘之野特别关心医院的发展历程,重点了解了建院以来的病患收治数据和服务保障能力。
(本章完)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