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行业拐点:从“大模型竞赛”到“智能体军备赛”
2025年4月,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《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通知》,将“多智能体协同与群智涌现”列为攻关重点,标志着中国AI产业正式迈入“智能体时代”。这一转向背后,是产业逻辑的深层重构:
技术迭代逻辑:大模型从“单兵作战”升级为“群体智能”。以Monica的Manus、智谱的AutoGLM为代表的智能体,已能自主拆解复杂任务(如撰写行业报告需调用数据检索、分析建模、PPT生成等子模块),实现从“思考”到“执行”的闭环。对比2023年仅能生成文本的ChatGPT类产品,智能体的任务完成度提升至少3倍。
政策催化加速:上海、北京等地对智能体的算力补贴(最高3000万元)和标准制定(如中科曙光牵头《超智融合集群能力要求》),本质是争夺AI 3.0时代的规则制定权。据GGII预测,2025年中国智能体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,政务、交通、医疗三大领域占比超60%。
资本暗战升温:360智语、千方科技“AI+交通”平台等案例显示,传统企业正通过智能体绑定大模型厂商(如阿里、智谱AI)抢夺场景入口。而百度、中科曙光等算力巨头则借联盟形式圈定生态,行业进入“合纵连横”关键期。
二、生态重构:政务、交通、营销的“场景卡位战”
智能体的竞争,本质是行业Know-how与算力资源的双重博弈:
政务场景:360的“城市大脑”野望
360智语通过整合委办局数据,构建城市级智能体集群。例如,市政热线智能体可同时处理投诉分类、工单派发、进度追踪,将传统3天处理周期压缩至1小时。这一模式若在北上广深复制,预计每年可节省政务支出超20亿元。
交通场景:千方科技的“停充智能体”破局
通过联合智谱AI开发的多模态交通智能体,已实现停车场资源动态调度、充电桩智能推荐。北京试点数据显示,高峰期车位利用率提升37%,充电桩周转率提高52%,背后是实时调用千亿级交通数据的能力支撑。
营销场景:因赛集团的“AI策展人”颠覆
电商营销智能体可自动生成带货脚本、设计促销页面并评估转化率,人力成本降低70%。据内部测试,某美妆品牌双11 campaign的策划周期从15天缩短至2天,ROI提升3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