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技术破壁:从“实验室”到“手术台”,中国脑机接口全产业链崛起
海南大学在第五届消博会上发布的植入式脑机接口(BCI)技术,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脑机芯片的空白,更标志着中国首次在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实现“芯片-采集-调控-传输”全链条自主可控。这一突破背后,是技术攻坚+国产替代+医疗刚需的三重逻辑:
核心技术自主化:团队研发的SX系列芯片(如SX-R128S4、SX-WD60)性能对标Neuralink等国际巨头,突破高通量信号处理、低功耗无线传输等“卡脖子”技术,单芯片可支持128通道信号采集,传输延迟低于5毫秒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成本下降推动商业化:此前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依赖进口,单套系统成本超百万元,而国产化后预计价格可压缩至30万元以内,加速医疗场景落地。
医疗需求井喷:我国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超5000万(如帕金森、癫痫、脊髓损伤),传统治疗手段效率有限,脑机接口在神经修复、疾病干预等领域具备不可替代性。
数据印证:据《2025全球脑机接口产业报告》,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突破8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67%,其中医疗应用占比超60%。
二、资本暗战:产业链重构下的三大掘金赛道
4月18日A股脑机接口板块异动,仅是资本布局的冰山一角。从一级市场到产业并购,三条核心赛道正成为争夺焦点:
1. 上游芯片与硬件:国产替代的“咽喉要道”
海南大学SX系列芯片已与微创脑科学、科威医疗等企业达成合作,未来或通过技术授权模式切入千亿级医疗设备市场。
投资逻辑:关注具备ASIC(专用集成电路)设计能力的厂商,如寒武纪、地平线等AI芯片企业跨界布局潜力。
2. 中游系统集成:医疗场景的“黄金入口”
侵入式脑机接口需与手术机器人、神经调控设备(如DBS脑深部电刺激)协同,催生“设备+耗材+服务”一体化商业模式。
案例:创新医疗(脑科手术机器人)、诚益通(康复医疗设备)已启动脑机接口临床合作,股价年内涨幅均超5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