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私交甚好的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相邀,30岁的杜牧便离开仅仅工作2年多时间的京城置身到扬州工作,先任推官,后转掌书记。
只是,牛僧孺的不思进取严重影响了原本风流的杜牧。杜牧性格本就刚直,生活上又不拘细节,便在扬州工作期间不加节制,更是率性而为。"十年一觉扬州梦,留得青楼薄幸名"即是杜牧倚红偎绿的自嘲。
不过,这不是文武全才的杜牧真正想要的。他其实更有经天纬地之志,即便在纵情声色期间,亦豪情满怀地写下十三篇关于《孙子》的注解。其论还得到当朝宰相李德裕的认可,李德裕果断采纳了他的军事观点,为此取得平定"昭义军乱"的丰硕战果。
但"不喜饮酒,后房无声色之娱"的李德裕却不喜欢沉醉于烟柳繁华之中的杜牧,他是"我认同你的观点,但我不认同你的为人"这样的当朝高官,故对杜牧并不那么看重,还有意打压。
更何况杜牧还与政敌牛僧孺私交很好。
以致杜牧的大好年华便处在"两不沾边"的尴尬状态:"不幸以牛僧孺之知,遂为李卫公所不喜"。
二、杜牧在什么情况下写"清明"
就在"非牛非李"的状态下,杜牧开启了他边缘化的仕途人生。
公元844年,41岁的杜牧被贬任池州刺史。第2年清明时节,心境低落的他便想着去看望歌妓程氏。
程氏是杜牧之前任苏州刺史时的故人,深得他喜欢。于是,杜牧左迁到池州(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贵池)后,在清明时节得知程氏隐居于杏花村时,杜牧便打马过去寻找,由此写下千古绝唱《清明》。
这首诗,道出了"清明"节特有的气候特点,恰如"天街小雨润如酥"般的绵绵细雨,谓之"泼火雨";还引出酒家"杏花村"在何地的争议,主流说法认为这杏花村就隶属安徽池州。不过,山西汾阳因有闻名的酒企"汾酒",商标注册名便是"杏花村",由此争议认为这杏花村当在山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