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这样风卷云涌的抗元大背景下,出身于濠州的朱元璋直接接触到农民起义的场面,了解真实的情况,为他紧抓"地利"登台亮相营造了条件。
1353年,朱元璋收到发小汤和(时任郭子兴帐下千总)邀请他入伍当兵的信后,立即应邀前往,先只是一名马夫,凭着已有的充分准备和忠诚、机敏、刚毅、作战勇敢,兼之又是在家乡,环境熟悉,有"地利"之优势,所以朱元璋敢打硬仗,经常身先士卒,出奇制胜,屡获战功,迅速得到大帅郭子兴的欣赏认可。后来,朱元璋巧助郭子兴养女马秀英(即后来的马大脚马皇后),彼此倾心,娶其为妻后,在她的支持和帮助下,从此顺风顺水,不久升任濠州义军左副帅。郭子兴病逝后,朱元璋实际上就统率了这支部队。
占据了天时地利的朱元璋,兼之苦其心志的磨练,为他"上马打江山"提供了平台。不过,仅仅有了平台,是不够的。"人和"才是朱元璋从放牛娃成为传奇皇帝的关键。
(三) 实现"人和"
朱元璋知道,他统率濠州义军,只是"万里长征"走了第一步,面对各路义军雄踞一方,兼之腐朽的元末势力仍是"瘦死的骆驼",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,要一统天下必须依靠"人和"。
于是,朱元璋在严格治军、赢得民心的基础上,最懂得知人善任,把"朱家五虎"、"淮西二十四将"和浙东四贤等等各方面文武精英的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,还善于采纳夫人马秀英的建议,举贤不避亲,真正实现了"人和"。
一是真正用心了解将帅谋士的优缺点,为其所用。
他对发小汤和、徐达、常遇春及邓愈、廖永忠、胡大海、蓝玉、沐英和谋士李善长、刘伯温、胡惟庸等等优缺点都真正用心了解,也摸透了他们的秉性,使用时看得精准、看得长远,能切实做到知人善任。切如当年汉高祖刘邦所云:夫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镇国家,抚百姓,给馈饷而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。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此三人皆人杰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
用智勇双全以"稳"为主的徐达统率三军,横扫陈友凉、张士诚等部;用骁勇善战的常遇春开路"打前锋";用擅长水战的廖永忠攻克鄱阳湖;用善于防守的朱文正坚守洪都八十五天;用天才将领蓝玉横扫北元取得摸鱼儿大捷;用李善长、朱升为谋士,遵刘伯温、宋濂为先生,采纳"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"策略以韬光养晦等等,这些将帅谋士为朱元璋所用,发挥出巨大的能量,为建立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二是"举贤不避亲"。
朱元璋善于采纳夫人马秀英的建议,马秀英也贤名远扬,有长孙皇后之德,能适时向朱元璋直谏。可以说,马秀英为朱元璋取得大明天下真正发挥了"贤内助"的作用,远胜过"半边天"。
朱元璋还认领了二十多个养子帮他打天下,最有名的将才有朱文忠、朱文正、朱文英(沐英)等,朱元璋不畏人言,敢因材施教,大胆使用。这些至亲,同样为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