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是,山地战不是赵军强项,其精锐主力乃是飘忽如风的骑兵部队,在险峰环绕的上党地区展不开,难以有效发挥作用。
而秦军已有完备的重装步兵体系,优势明显。老将廉颇只好坚守作战。
双方就这样对峙着耗下去,就看谁"耗"得住。这时候就拼的是以后勤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了。秦国因拥有关中和巴蜀这两座大粮仓,后勤保障得力,故士气高潮;又使出离间计,说廉颇惧怕秦军,不敢应战,秦军并不畏惧上了岁数的廉颇,只害怕"将二代"赵括。
赵王因粮草跟不上,原本担心长期耗下去,拖也会拖垮。又见赵军士气低落,廉颇在坚守作战中接连失利。急于求成的赵孝成王在忧心忡忡之下,经名将乐毅举荐,于是痛下决心启用年轻彪悍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,意在"绝地反击",与秦军"背水一战"。
就这样,赵括临危受命,接替廉颇出战。
三、在"长平之战"中坚守46天
带着难以完成的使命,赵括亲率赵王又给予的压箱底的二十万大军,急速到了上党地区,当即改变廉颇固守的战术,转而强调主动进攻,全线出击。
其实,赵括的战略意图也是迫于无奈。毕竟赵孝成王不愿长期拖下去,赵国经受不了"拖"的代价。
说穿了,赵国的综合实力要弱得多。
就在赵孝成王"长痛不如短痛,与其坐而待毙,不如绝对一击"的侥幸心理下,热血的赵括只得亲率四十多万赵军精锐,云集于上党地区的长平,打算一举击杀秦军。
奈何秦昭襄王多诈,悄悄换回了主帅左庶子王龁,启用早已成名的沙场战将白起对阵。
白起统兵出发前,已尽发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从军,组成生力军兵团,开赴前线,提供给养和辎重。又用奇险之策,派出两支偏师,一支切断赵国的支援路线封锁赵军退路,一支绕道壶关截夺赵军粮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