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的意思是说……刚才你让持铊打开天窗,然后又要他稍加遮挡……“
“当光线变暗后,尘埃就少了许多。如何涤荡尘埃,还宇内清澈,这些具体的事,是他们去做。“,书生的手指又指着我的鼻孔。”朕,便做这光,需要尘时,便把光调亮些。需要清时,便把光调暗些。“
对面小老头的目光里,闪过一丝复杂的神情,低头沉思许久。“建帝的意思,操纵这天下众口悠悠,再图静水潜流……消弭沉疴?“
“大钰宝典残册里,有一条记载,便是兴修水利。贺平安,你想必也知道我大梁早年放弃了郑国渠,而蜀国兴修了都江堰,此消彼长,你跟亥杰当深有体会吧?“,提到梁亥杰,梁丹的声音也低沉了许多。
“这……“,我当然知道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,而郑国渠却成了一桩敌国奸细妄图消耗梁国国力的政治事件,可我真的无法回答此问。
“郑国,是在我的强力要求下,杀的……”,梁丹吐了一口气,平淡地说到,仿佛只是在讲述昨晚吃的某道菜一般。然而,其他略懂此间干系的人,闻之却如一声炸雷在耳旁。
“当时的梁国,储君是苏白,所以天下悠悠之口,皆掌握在……每每想起,都懊悔不已。”
“这段,小老儿虽在仙界,倒也多少有些了解。其实倒也不能全怪你,你拿着那份残卷匆匆组织变法。梁国急需对商开战,容不得你徐徐图之,只是……你不该杀郑国。”
“这便是天下悠悠之口的可怕之处,彼时,朕若不力主诛杀奸细,只怕……立时被猜忌,罢黜……”
我的思绪,回到了跟梁亥杰出使蜀国的时候,梁亥杰不止一次提到都江堰和郑国渠,我没想到,他一直诟病的杀郑国之举,居然是出自他这位兄长的主意,而这位梁丹根本就知道,郑国不该杀,却最终主导了这场悲剧。以及之后梁国穷兵黩武,虽灭了商但自身也陷入了无以为继的境地。
多少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,多少英雄儿郎回不去故乡,多少春闺人儿孤独终一生……
这该死的悠悠之口,这该死的和光同尘。
()